1945年的山西黄琉璃村,烈日像火炉一样烤着大地,空气几乎变得粘稠。在这个炙热的夏天里,一名22岁的年轻女子站在村头,她的身形消瘦,然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射出坚定的光芒。她就是贾林秀沪深投,一个年仅22岁就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,也是一位受尽敌人折磨却未曾低头的烈士。
这一天,贾林秀被四条日本狼狗拖到戏台上,兽犬的利齿咬破了她的肌肤,鲜血和撕裂的肉体混成一团。围观的村民们满怀愤怒,但他们无能为力,泪水和愤恨交织在每个人的眼中。她的坚韧和英勇,让这些默默无言的村民深感敬佩,却也无奈于那时的局势。
贾林秀出生在1923年,山西赵城县的明姜镇。她的家境贫困,父亲种地,母亲操持家务。家里有七个孩子,挤在两间简陋的土坯房中。作为最小的女儿,她从小就承担起了帮母亲喂鸡和学习写字的责任。虽然生活艰难,但她从不抱怨,性格中有一种倔强的坚韧,似乎与生俱来。
展开剩余76%8岁时,贾林秀的父亲省吃俭用,终于凑够了钱让她去镇上的小学读书,但因家里无力再负担学费,她不得不辍学。然而,这并未熄灭她求知的渴望。她的哥哥和嫂子便在农闲时教她读书写字,她的学习速度远超那些常规上学的孩子。尽管家里贫困,贾林秀总能在忙碌中找到时间练字看书。尽管她只有一块破木板做书桌,旁边还蹲着一头山羊当“观众”,但她从未觉得生活不堪,反而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时光荏苒,1939年,赵城县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动荡。村子里四处传来敌军屠村、烧房的消息。那一年秋天,17岁的贾林秀在地下党的邀请下,第一次参加了抗日活动。在黑暗的夜晚,她悄悄潜入日军驻扎的明姜集,将一叠传单撒在鬼子的司令部门口。第二天,当敌人看到满街的标语“打倒侵略者!”,气得满城乱搜人。而贾林秀的大胆行动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。
1940年,贾林秀和地下党员们又开始行动,她们用泥浆在村里的墙壁上写上“鬼子必亡,中华必胜”这样的标语沪深投,燃起了村民们的抗日激情。很快,许多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。
到了1944年,贾林秀加入了濮阳县二区的抗日组织,并被派往黄琉璃村创办抗日小学。刚开始,学校条件极其简陋,没有教室和课本,贾林秀和当地干部一起将一座废弃的破庙改造为教室。为了让孩子们有地方坐,她亲手砍柴做成椅子,用草垫代替桌椅。虽然学生人数很少,但她依然坚持上课,每天嗓子沙哑却乐此不疲。
贾林秀用儿歌教授孩子们抗日的故事,用秧歌宣传抗日情怀,教孩子们跳秧歌、打花棍。她不仅仅传授知识,还传递信念。为了让更多的女孩能够上学,她亲自挨家挨户劝说家长,最终让学校有了第一个“姊妹班”。她总是告诉家长:“识字的人再也不会受鬼子的欺负。”
1945年,敌人的进攻愈发凶猛,贾林秀决心将黄琉璃村的情报送到前线。当她与妇女干部樊香菊和两名通讯员带着重要情报出发时,敌人早已埋伏在了盘邱村附近。她们很快被敌军俘虏,遭到了残酷的审讯。敌人用竹签插进她的指甲,皮鞭抽打她的身体,甚至拿着沾满鲜血的铡刀威胁她。如果她不交代情报,就立刻处决她。
尽管遭受了如此的酷刑,贾林秀依旧毫不妥协,她怒视着敌人,满脸鲜血却咬牙喊道:“你们砍吧,别做梦了。”敌人无法通过威胁动摇她,反而更为残暴地用铡刀剪掉了她的一缕头发,并将她绑在戏台柱子上进行公开羞辱。
为了进一步摧残她的意志,敌人放出了四条训练有素的日本军犬。恶犬猛扑向她,撕咬她的身体,衣服被撕破,鲜血淋漓。围观的村民们心如刀绞,但因敌人刺刀威胁,没人敢上前相助。贾林秀最终昏迷过去,但敌人并未罢休,他们用加盐的水将她泼醒,继续折磨她。
在得知敌人计划逼她的丈夫换粮换人的消息后,申国明坚定表态:“宁可我俩一起死,绝不向汉奸低头。”这一回应让敌人愤怒不已。
最终,在1945年8月18日,贾林秀与其他两名抗日干部一同被敌人押送到滑县的小城,被推入挖好的大坑中,敌人扬言只要她投降就能活命,但她始终不动如山,眼中只有对敌人的怒火。她们最终被埋入泥土,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那一年,她只有22岁。
建国后,黄琉璃村为了纪念贾林秀,修建了烈士陵园,将她的事迹世代相传。她当年创办的抗日小学,如今已经发展为一所现代化学校沪深投,校园里矗立着纪念碑,碑上刻着她的名字和英雄事迹。贾林秀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,他们知道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贾林秀虽短暂的一生如昙花一现,但她的英勇和无畏早已永远镌刻在了民族解放的史册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